用工荒蔓延全国殃及劳务输出大省(2)
摘要:在中西部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增加,东南沿海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劳动者和企业都被推到了一个再次选择的十字路口。劳动力缺口的背后已经不再仅仅是企业能否招到工人的问题,产业布局、薪资水平、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开始在“用工荒”的大背景...
企业对策
“千方百计”只为招人
订单在增加,工人却流失,春节后集中显现的招工难、用工荒让长三角不少企业“头疼不已”。为缓解矛盾,各企业使出了“三十六计”。归纳起来主要有:
加薪为“上计”
中智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管理咨询中心针对上海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离职的劳务工中,薪资因素占58.8%的权重。可见,直接或间接提高工人的待遇,能在一定程度上“拴住”员工的心。
江苏谷登工程机械装备有限公司的招聘专员陆善峰告诉记者,去年已给员工涨了10%工资,目前普工月薪在3000元左右,公司还为新员工安排培训。
记者了解到,目前长三角部分集装箱驾驶员月工资已涨至4000元,部分汽车修理工在1500元-3000元,快递员的综合工资也能达到2500元。
急招“寒假工”
一些春节期间面临严重用工缺口的企业,从大中专、技校中招聘一批“寒假工”解燃眉之急。上海天都人力资源公司总经理昌梦晨说,一家从事手机电线生产的企业为填补春节期间用工缺口,特地委托天都公司从河南商丘、平顶山等地大中专院校学生中“紧急”招聘了一批“寒假工”,为期一个月。记者了解到,上海闵行、奉贤等区多家制造企业都临时招聘了不少技校学生工,在年前上岗。眼下开学在即,这批“寒假工”即将离厂回校,一些企业生产线将再次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
鼓励“老乡带人”
上海徐汇区一家餐饮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饭店服务员十分紧俏,公司常年使用“老乡带老乡”的办法补充员工。每个老员工,如果能带一个老乡来饭店上班且干满三个月,便给老员工200元-300元/人的奖励费。不少人力资源中介也采取这样的办法扩大招聘面。不过,一些求职中介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农民工往往和亲戚、朋友一起结伴出外打工,“老乡链条”紧密,但近年来,进城农民工中“80后”、“90后”明显增多,不乏一些独生子女,独立性强、流动性大,“老乡带人”难度越来越大。
增设“工龄工资”
浙江金华的今飞集团今年设立“工龄工资”,以后员工按照工龄,每年上涨120元的工龄工资。记者了解到,民企主动设立“工龄工资”制,最早出现在宁波的一些企业。两年前,宁波鑫洋电器公司率先实行工龄工资制度,使得该企业职工流动率不到3%,远低于行业内20%的水平。目前,工龄工资制已被浙江、上海等地一些企业效仿。
大打“温情牌”
上海华日服装公司的工会主席朱雪芹说,为留住更多农民工,节后公司向员工发放每人200元―300元的“开工红包”,加班费也有所上涨,“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让员工感受公司的温情和诚意”。记者在长三角采访发现,这几年不少企业为员工盖起了宿舍,设置篮球场、游泳池等设施,增加有组织的旅游、娱乐活动,逢年过节甚至还为前来探亲的员工亲属报销来回路费。
这些招人、留人的办法,一定程度上能让企业“缓一口气”。但不少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险等费用都面临上调,用工成本可能增加30%左右;而原材料成本也在不断攀升,利润空间有限,企业为员工加薪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
热点透视
剖析“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
为何用工如此紧张?从表面看,这与外贸需求复苏、一部分外向型企业订单增加,致使劳动力“供不应求”有关。但连年不断的招工难、用工荒有着更深刻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在沿海地区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劳动需求结构变化与供给相对不足这一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长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幅刚性上涨导致的必然结果,还跟内地不少省市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薪资待遇提高,使农民工纷纷“回流”返乡有关。因此,随着产业调整转移进程的加快、区域之间比较优势的弱化,部分地区劳动力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将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
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终结
今年的“民工荒”“招工难”比以往来得早、来得猛,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加速提升,农村劳动力加快向工业转移,长期受压抑的劳动力收入不可持续。种种迹象表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已经结束。”
目前,国内许多经济学家发表过类似观点。所谓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这一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无限劳动力供给终结后,我国劳动力市场开始进入存量劳动力竞争时代。在剩余劳动力消化殆尽,劳动力增量受限的情况下,各产业必然要在既定劳动力中展开竞争,劳动力因各产业间的生产力变化而进行再分配或许将成为常态,由此带来的‘摩擦性失业’也将不可避免。”
报酬长期偏低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记者近日在济南举行的一些招聘会上看到,拿着大堆推荐材料的大学生依旧是求职主力,一些学生表示,要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比较困难,一般本科生毕生后每月1500元即可满足。但在劳务市场上,却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一些农民工工资已超过100元/天,并且他们对找工作充满信心,对涨工资充满预期。
记者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就业偏好不同,他们更倾向于劳动强度不大、工作环境相对舒适的工作。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长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幅刚性上涨的情况下,对比留在家乡的同乡人的生活,重新外出的农民工纷纷要求老板涨工资已不奇怪。
农业收入、留守儿童留住部分农民工
记者在山东农村采访发现,除了外出务工的以外,许多人选择在家发展蔬菜种植或养猪养牛,间或在附近工厂干点零工。
近年来,正是国家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及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升,使农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日渐增强,更多的农民开始选择留在家乡创业。
另外,随着我国东中西产业的梯次转移,劳动力在东中西部之间的竞争今年尤其明显。东部企业自雇大巴车开进村接人的现象并不少见,四川、安徽、湖南等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的部分企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现象。东中西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导致劳动力“截留”,成为导致东部民工荒加剧的原因之一。
另外,记者走访河南安徽发现, 留守儿童问题是许多农民工不愿再外出主因之一。一些农民工已经意识到留守儿童引发的严重问题,并开始采取行动。
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对许多留守儿童来说,爸爸妈妈就是电话里的声音,长期亲情缺失,代管不力,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的严重关切。
专家支招
给钱补贴不如营造“留人的软环境”
劳动力的日益短缺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挤压企业的生产经营利润,增加成本负担,但另一方面也会逼使企业提高劳动效率,转向用工更少、产出率更高的高附加值行业,进而推动整个产业升级与进步。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认为,应对“用工荒”,政府部门应积极作为,营造好“留人的软环境”。
应用“服务优势”对冲“工资劣势”
上海宝山区外地劳动力管理所于去年9月针对1200多名进城农民工进行过调查。调查显示,75.9%的来沪求职人员在35岁以下;在所有被访者中,79.8%的人关注岗位发展前景;有57.0%的人要求企业提供培训,36.3%的人要求政府提供培训。
郁鸿胜认为,政府不应直接用资金补贴等手段去帮助遭遇用工荒的企业,而应更多地从提升“软环境”入手,加快医疗、教育、培训等公共资源覆盖农民工群体,这实际上就是在提升企业的吸引力。沿海地区的公共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对更关注发展的年轻农民工更有吸引力。
打破农民工求职的“信息壁垒”
上海蓝云保洁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部长李影告诉记者,招聘中常发现“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同时存在的情况。公司跑遍街道、社区、职介机构等四下招人招不到,不少农民工却因找不到工作而犯愁。记者采访发现,很多求职者对政府公共职介机构的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一无所知;一些专为农民工设置的政府职介机构以及相关招聘会,则常常由于“知名度不够”等原因而显得人气不足。
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劳动就业部门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走出办公大楼”,深入企业、农民工居住区等基层一线,掌握一手的就业市场信息;同时,应该创新手段,提高就业信息传播的到达率和有效性,让劳动力供需双方充分“对接”。
利用机遇助推产业升级
上海宝山区外地劳动力管理所的调查显示,来沪务工人员中大专及以上的人员已占13.1%,且有不少人员拥有较高等级的技能证书。该机构负责人说,沿海地区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还是很突出的。历年的跟踪调查显示,近年来来沪求职人员的素质有明显提高,且其从业志趣和岗位选择也在变化,一些条件较好的“高素质农民工”更趋向于在劳动条件好、人力资源回报率高的行业工作,有向高端产业、高端岗位发展的动向,体现出该群体体面劳动的诉求。
专家建议,相关区域应进一步大力扶持、发展高技术含量的第二产业及新兴的第三产业,合理吸纳、引导外来求职人员,适当满足其择岗择业要求。在应对“流出”部分劳动力的过程中,应吸引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流入”。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