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中国设计师在米兰聊了聊“抄袭”

icon 2016-04-22 10:24:29
icon 0

摘要: “抄袭”这个词在中国创意领域总是让人有些尴尬,在米兰设计周上,更是如此。在这里,经久的一个说法是,拿着相机的中国人是来抄袭家具设计的,这边刚拍完照,那边中国的工厂就能够在几周之内完成仿制、生产,并投入市场。

  “抄袭”这个词在中国创意领域总是让人有些尴尬,在米兰设计周上,更是如此。在这里,经久的一个说法是,拿着相机的中国人是来抄袭家具设计的,这边刚拍完照,那边中国的工厂就能够在几周之内完成仿制、生产,并投入市场。米兰国际家具展的主展厅甚至一度有过拒绝手持相机的中国访客入内的例子。

几位中国设计师在米兰聊了聊“抄袭”

  当然,那是早些年的说法了。今天的中国面貌,更有钱、更有购买力,中国腾飞的经济让米兰有些恍惚,富起来的中国是否会吸纳更好的设计?向国际品牌打开更广的市场?这样的期待,伴随着一部分新鲜的中国设计师力量,也一定程度上让指责中国“抄袭”的声音不那么强了。

  因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香港西九龙文化区 M+ 博物馆,在米兰家具展的核心时间,组织了一场讨论会,主题是:“复制无疆界──以模仿为创新”。柯鹿呜(Brendan Cormier),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蛇口项目首席设计策展人,胡如珊,如恩设计研究室及设计共和创始人,Sam Jacob,Sam Jacob 工作室主持人和李鼐含,李鼐含工作室创办人,与 M+ 设计及建筑策展人陈伯康和 Ikko Yokoyama 一道,开诚布公地、不无深刻与批判地辩论起了“复制”这件其实比中国厂商拿着相机满世界抄袭创意的做法,要更古老、也更复杂的一个主题。

  借李鼐含去年受到许多瞩目的《我是一座紀念碑》作品为例,便是“复制”作为创造性行为的典型例子。此次也在米兰三年展中心国际展览会上出现的“央视大楼衣柜”,直接取自央视大楼的形状,利用网上可获得的资料图,将大楼做成了一个环形的衣柜。李鼐含笑着说,作品一出现便有人问她,“你有没有告诉过大楼的建筑师?”

几位中国设计师在米兰聊了聊“抄袭”

  李鼐含将建筑“复制”成家具,说成是“参考”,或者是一种带着批判企图的艺术设计,才最准确。但是,对于正在上海经营着如恩设计研究室的胡如珊而言,中国家具业对如恩设计的赤裸裸抄袭,才是“复制”背后更主流的一个文化现实。以“如恩”两字为名称的各种品牌,在淘宝上一搜便有,尽管胡如珊完全没有听说过这些公司;她给一家店面做的室内设计,几周后就能够在同一条街几家店面开外的地方出现;至于对家具设计的抄袭,更是俯首即是……

几位中国设计师在米兰聊了聊“抄袭”MATCH LIGHT by 如恩制作

几位中国设计师在米兰聊了聊“抄袭”SOLO CHAIR by 如恩制作

  复制被视作“道德败坏”的历史,最短也要从工业革命开始数,再长些的话,其实可以在艺术史上看到许多对复制的玩笑与反思。到今天,随着数字科技的炸裂般的进步,设计、思想在网络世界迅速传播,对“复制”不正当性的辩论,变得愈发困难;对设计(这里包括数字世界的代码设计)的保护,究竟是在维护创造者的权力,还是在阻挠在开放的情境下更容易得到的进步,与全新的可能性?

  柯鹿呜一直在探讨珠江三角洲生产工业环境中的创意,他在深圳山寨手机的出产处,看到了一整条完整的生态系统。从山寨产品的需求(一种“草根”的设计),到硬件、软件的支持,再到终端的销售……复制并非只有一种类型,要揪出其中黑白鲜明的判断,并不容易。

  复制、模仿在中国常常与抄袭同义,但即便是直接抄袭,也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胡如珊就举例说,来中国山寨北欧家具的,有时其实是丹麦人自己。无需储备设计才能,寻找低价的生产商……复制的家具在与正品竞争的时候,至少有两层决定消费者的选择:第一是价格,这一点,仿制品不太可能失败;第二则是消费文化,消费者对设计的要求是什么将决定他们最终买下的,是模仿还是原创。

  米兰设计周汇聚了几千场活动,三十万访客,但关于复制的讨论,则是由几位与中国设计走得很近的设计师和策展人来发起的……这一点本身,或者已经多少证明了中国消费文化中的问题。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