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直播丨大家论道: 一场艺术与生活的对话
摘要:艺术真的离我们很远?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2017年10月22日,由深圳市室内建筑设计行业协会(SIID)主办的大家论道之艺术与生活将在雅昌艺术中心举行。一场关于当代艺术的观念与对话将在这里发声。新浪家居作为联合主办媒体对本次活动全程直播。
艺术真的离我们很远?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2017年10月22日,由深圳市室内建筑设计行业协会(SIID)主办的大家论道之艺术与生活将在雅昌艺术中心举行。一场关于当代艺术的观念与对话将在这里发声。新浪家居作为联合主办媒体对本次活动全程直播。
第一个致辞的是深圳市室内建筑设计行业协会 执行会长 卢涛,他指出,SIID三年当中在深圳举办了多场关于设计、关于创意和关于艺术的讲座和论坛,肩负着推深圳设计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包括对深圳这座创意城市提升的社会责任。并介绍了出席今天下午论坛的艺术家们:梁铨教授,原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周力老师,广州美术学院的教授;薛峰老师,之前与中国美院担任教职,现在也来到了深圳。
深圳市室内建筑设计行业协会 执行会长 卢涛
梁 铨
1948 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中山
1964 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1981 赴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版画
1984 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执教
1995 任深圳画院专职画师
现工作、生活于深圳
画家梁铨是中国抽象艺术和实验水墨领域中极其重要的探索者,是中国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位艺术家。他一直坚持简单、质朴、内心的艺术态度,几十年如一日的进行抽象艺术创作,在中西方抽象艺术概念的转换中,将“空”这样一个禅宗概念放入抽象水墨实验中,以中国的方式丰富了世界抽象艺术。其作品多次被大英博物馆、亚洲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周力
1991年从广州美院油画系毕业后,赴法国生活和创作,直到2003年回国,在深圳居住并创作至今,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深圳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周力的作品以综合媒介绘画和装置为主,在不局限于材料形态的同时,坚持着个人美学脉络和艺术思想的延伸。她的作品兼具欧洲的浪漫气质和中国的刚劲飘逸;在探寻当代美学疆域的同时,展现出博大的人文关怀。
她的个人作品展不仅在国内美术馆展出,也在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国外多个国家展示。她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则包括深圳机场内的装置作品《尘埃—蜕变》,以及作为展览摄影作品空间的《格-致》与天桥《朝隮》,被美术馆、博物馆及国内外重要的藏家收藏。
薛 峰
1973年出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在工作和生活于深圳。
个展:
2017 "无边" 安全口画廊中国香港
2016 "寂静" 博而励画廊中国北京
2013 "包围" 博而励画廊中国北京
2011 "延伸的风景" 博而励画廊中国北京
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主任 韩望喜在致辞忠表示:“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山中有玉的话草木就润泽,有珍珠的话悬崖就不会枯竭。深圳有这样的艺术家,相当于深圳有珠玉,所以一座城市要有意思,一定要有多多的讲座和分享。
特邀学术主持 顾灵在致辞忠表示:大家一般可能会认为艺术是一种认知,或者艺术是高于生活的,但其实很多艺术家的创作他就是对生活、对人性非常细致的观察以及表达。三位老师都是在深圳生活工作的,梁铨老师从1995年就来到深圳,周力老师是从2003年从法国回来一直以后就一直在深圳工作和生活。薛峰老师是新深圳人,今年3月份刚刚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搬到深圳来,现在工作室也是在华侨城。可能大家一直觉得深圳没有很多的艺术家,但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不仅有像今天来的三位老师这样大师级别的艺术家,同时我们也越来越多看到在深圳这片土壤在不断孕育新的年轻艺术家和新的艺术创作。这对城市来说会意味着非常多的惊喜。
梁铨教授的《商品经济大潮中的凌乱思考》主题演讲,他提到,老师的职业,它一个天生的毛秘密就是研究学生的缺点,把研究学生的缺点当做职业。所以不单在课堂上这样,下课也是。所以老师经常看社会上的东西包括看社会上的艺术品是像看学生的作业一样是带着批判的。首先看了一张画,就发现这个人的手画短了或者脖子画长了或者脸的五官没有画对。所以梁老师后来在社会上想,他很庆幸后来没有当老师。因为很多艺术品不是以准确来衡量,尤其是现代艺术。
所以今天说的艺术和生活。很多人说艺术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因为它是从学校里的教育方式,老师的作业都是好和不好。所以很多社会上的人看艺术品或者现代艺术品都是问这个画好在哪里、或者这个东西好在哪里。实际上现代艺术它已经超越了好和不好这个观念,已经变成可不可以。是这个作品可不可以这样干,你若觉得可以的、你的思维是很自由的,那么就可以存在。
薛峰《生长的艺术》主题演讲,他讲到自己2001年第一次看展览产生的困惑,从多次的看展才理解到当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关系。他认为,很多艺术都在生长,往往我们在学校学到的艺术相对比较滞后。只有经过自己的努力和理解,才会形成自己的艺术。薛老师还具体结合了图片介绍了生长的艺术等他的设计生涯途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在说到一篇题目叫《消费》的作品时,薛老师指出这件作品对他来说很有意义,当时他看到这个作品就比较兴奋,他觉得这个艺术家很有前途,因为他非常善于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简单的一些事情,用艺术的语境来告诉大家今天发生了什么。
薛老师说刚才讲到这么多线条的线索,色彩通过不同形式的表现,每位艺术家都是用自我的方式去表达,这些都是属于艺术的比较本质的属性。因为艺术家是从他自我的创造性的东西,他借助于思考和身体力行之间的关系,他们能够安排这种东西,这个恰恰是他们的一种功能。他们能够安排这种东西,他既可以装饰这些东西的外形,也可以充实它里面的内容,并使它成为艺术的象形材料。这件作品是在3D打印之前做出来也就是这里面每片元素都是他通过切割出来,最后把它组装成一个真实的空间。我觉得我们可能很少看到一个艺术家用这种工作方式,这个工作量对我来说可望不可及,因为这件作品可能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去做,而我们在当代,时间总是最宝贵觉得越快越好,这可能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方式。而他这件作品就是通过一片一片的切割堆成很大的空间,最后用照片、用文献的方式来做这样的呈现(图)。
刚才讲的那么多,其实还有好多没讲到,最后一句话,之所以让我们每年去世界上看很多的东西,因为我觉得它是最有意思的,每件艺术品它有时代性,我们每个人都有时代的特征,前一阵子在深圳一个展览里面,有一个很有实力的厂家看了我们的展览以后把我叫到一边,他说你说我收藏的东西是不是太牢了,其实他收藏的东西都特别贵,当时我说每个时代都会过去,但是新的时代又是同时在衔接,可能他需要你更多的关注,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我是觉得艺术很有意思,它的意思就在于不断地生发出新的可能性。
王尔德的一句话对我影响非常大,艺术一文不值,制作它的唯一理由是让人倾慕不已。谢谢!
现在演讲的是周力,现场她给大家分享自己创作与生活的状态。她认为:艺术平行于生活,不高于生活。
她说,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她的方式就是通过创作,就是绘画、教学和公共艺术。她认为艺术是平行于生活,并不是高于生活。
这间作品是我2001年在深圳画院的时候,那时候我跟梁老师还是同事,那时候创作的,应该属于第一次抽象作品的完整呈现(图)。架上绘画一直是我通往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渠道,就是尽可能往心里面挖掘。当时也问过我为什么叫窗中世界而不是窗外?中间这个状态是一个特别好的词。后来我想了一下,因为我确实在绘画的过程,我一直想让自己在一个空间里面。就好象有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在华侨城汉唐大厦里面,中间也有这个符号(图),这个符号其实是一些音符,音乐的符号。
生生如环是我最新的展览,刚刚结束的在北京的一个展览,一个大的装置,也是20多米(图),仍然是由线条组成的。后来许建国??老师看了之后他跟我说,把一件事情研究到极致也就成立了,他说这就是个代表。具体的形不是这样的,广角拍出来会有点变形(图)。这件作品在室外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现在是放在上海西岸博览会,我刚刚从上海回来就是做这件作品,所以没来得及做其他PPT,只能拿我自己的作品来介绍。这件作品在户外的时候马上就可以“呼吸”了,就是我想表达的自由传递出来了。
我的第二部分就是教育这块。因为我在2011年在中央美院开始教学,在第五工作室。后来因为在深圳机场做艺术顾问之后就没办法兼顾两边,广州美院聘我们做客座教授,因为我要教课的话是兼职教授,他说客座教授是不用上课的,所以我是每一年一个学期在那边集中起来上一段时间课。可能跟梁老师说的不太一样,梁老师说教课的时候比较辛苦,因为你们站在编制的时候因为要开会,我不用开会,所以我只是跟我的学生打交道,这个比较轻松一点。
这是我们带着学生做的一些实践活动,在深圳机场我们做了一些行为,这是我们工作室的学生和老师一起顶着绿色植物在深圳机场,绕着机场走,当时很多人在看(图)。这个挺有意思的,我们这样看的时候,有时候站着说话不腰疼,真正你要表演的时候完全不同,就会觉得要把自己融入到这个场景中,不要在乎别人眼光,然后自己在这个环境中起到什么作用,这个是情景导式。每个老师和学生做完之后都觉得这次感受太深了,我下次还得要做一下。所以一个好的行为真的很不容易。
这是我们做的下乡作业,就是一些课程展。学生下乡以后他们回来做的展览(图)。
主持人(顾灵):咱们今天对谈的环节就轻松一点,之前也讨论说怎么做对谈的时候,考虑到今天在座很多都是做室内设计的设师,可能大家都有绘画的基础,所以对艺术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我们可以从一些比较生活化的小的问题出发,我很好奇你们除了在创作的状态下去看你们自己的作品之外,你们会不会在生活的状态下去看你们的作品?那样看会不会有不同的感觉?一般来说,你们自己的画是放在家里什么地方?
薛峰:我不看我的作品,画就画了。
梁铨:我是每天都要看的,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看一遍,然后再想明天怎么工作。但是看一遍以后就往往会影响晚上的睡眠,所以最近也看得少了。因为我自己是一个感觉不好的人,所以越看越自卑,越看越觉得很多地方要改。所以我自己感觉到画的过程是一个遮丑的过程,就是把自己认为不好的地方修改掉、覆盖掉,或者把它裁掉,用另外各种方式,把好的这部分凸显出来,所以总的来讲我觉得画的过程是一个很挣扎的过程。画好以后一般家里随便乱堆。上次在艺术深圳有些人看了几张我的小画,就有一个画廊说有兴趣,问我这些现在还有吗,我说我搬家的时候都丢掉了,他说很可惜。我自己想想其实画过就画过了。
周力:我把绘画到工作室是当成工作的状态里看,跟我的生活是分开的。跟我每天上班一样早上九点钟去,然后晚上回来。到晚上的时候在家我肯定不看作品了。这个作品就像薛峰老实说的,一般出去以后我也不想再看了,因为有的时候会有很多遗憾,没有一个艺术家可能对自己的作品完全的满意,百分之百满意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临到出门的时候还总是觉得有点遗憾。
主持人(顾灵):所以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梁老师说他会花很多时间去反反复复地做一个作品,那你们怎么去说一些作品是做完了呢?
薛峰:我最近就碰到这样的问题,可能这是我从杭州搬到深圳,由于不熟,黑天我发现这不是不熟,是我在工作方式上想发生一些变化,想有别于过程的工作方式。所以我就一直在磨合我想象的跟我已有的工作习惯,所以我见到人就说,以前别人都觉得我画得可能比较快,所以我意图通过这次别人对我画得快的印象,我就说三长画画了快半年还没有画完。还有画完的时候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什么时候可以画完,它没有一个时间也没有一个计划表,当你在工作的过程当中积累到不能再往前的时候,可能我觉得离结束比较近了,但我从来没有说一个句号。我上次跟梁老师交流,梁老师说他画完画之后要背过去半年之后再反过来看还需不需要一些加减的地方,我试图也这样做,最后发现这不是我的工作方法,是梁老师的工作方法。
梁铨:是的,我记得很多年前赵无极先生跟我说过,他一张画画完要放三个月,三个月以后再翻出来看看再修改,修改以后再放三个月,他说他的画不经过半年是不能出画室的。但是我现在也感觉到我虽然没有他那么强烈的感受,我感受到以我个人经验,当我每一天感觉到一张画画得最好的时候,那么过两天这张画往往是最差的一张画。所以我觉得我能画好的画,都是那些在画的过程中很痛苦、走投无路,然后突然某一天解决一点问题,第二天有点东西出来,所以我现在对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困难,我是抱着很期待的态度。不像以前年轻的时候发现有困难好象天都要塌下来、没有希望。现在我如果绘画的时候遇到一些困难,我会很高兴地迎接它、想变化改变它,改变不了也听天由命,如果能改变,肯定是满好的一张东西。
周力:我觉得我们都有这个过程,因为创作往往是越痛苦的时候突然间会有灵光一现。我有一个作品,就是做海报的那张大概就是一个礼拜就出来了,但其他的基本都是三个月或者三个月。我跟梁老师真的挺像的,有一张画了两年都画不来,总是觉得哪个地方有点不对。然后我希望明天能够把它画完。
主持人(顾灵):前面薛老师也放了很多展览现场的照片,除了作品本身它完成或者未完成的状态,呈现出来作品的真实状态之外,怎么去为最好的呈现这个作品去营造一个空间?我不知道作为作品的创作者,你们会不会对作品怎么去呈现有一个特定的要求?可不可以说一说怎么去呈现自己的作品,尤其是在空间上有没有一些特定的要求?
薛峰:这个问题有点难,有,可能每次都不一样。可能跟自己的主题有关系。从我的工作来讲,可能之前我跟抽象有关,所以我就按照抽象的想象,和它的环境,和它的布展方式,看是否能发生一种关系。但如果说我之后要改变我的主题,可能涉及到人物,可能就会跟场景、跟道具这样一个整体的关系去发生一些联系。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可能得用具体的方式来讲。所以就比较难说。
梁铨:我就展示的时候对灯光要求,希望灯光是自然的散光,我不希望有具体的对焦的灯光。我觉得散光能把画面上各个细节平均地呈现出来。
周力:我对展陈要求比较挑剔一点,做白影系列的时候,因为这个展览带有纪念性质的,然后我的作品又是很浅的调子,除了观头的两张红颜色。这个场地比较特殊,因为它外面的玻璃厅是特别亮的,进去之后那几张大画是红颜色的才能够撑起来。在这么亮的环境里面,然后让他们安静地去看里面的作品的时候是很难的。我当时是想着进到一个暗的环境,所以我的整个空间是把它做成了灯箱一样的。实际上这个展陈我当时想的是一件作品,从它进门的地方,有点像回到子宫的感觉,我的作品被灯聚焦之后是有点像胶片一样的,很多人说是不是有个灯箱,但实际上不是,是灯光打的,但是是很温暖、很柔和的灯,所以当你看到这个照片呈现出来的效果,有点像影像的呈现方式。在一个亮的环境,他到暗的环境以后,人的瞳孔就会聚焦,聚焦以后就安静下来,然后地上是铺了地毯的,因为展厅里面有声音装置的,有胎儿心跳声音的,我拉长了声音,所以只有进去他安静下来以后,他能够慢慢地安静地去看我的作品,然后听到那个声音,这就是我的要求。
主持人(顾灵):再问一个无厘头的问题,除了专业展览现场对作品呈现的要求,比如说厂家买了你们的作品,挂在他们家里面,你们有没有碰到过厂家挂错画的情况,就是用不好的状态去呈现你们的作品?
梁铨:在座很多室内设计市,有几位有钱人看我的画,因为我画很多直线,和墙上的电灯开关都有呼应的,我发现中国的电灯开关质量很差,斜的,造型也很难看,颜色过段时间也变化了,我就发现如何电灯开关也像一个白墙、一个点那样,能装在最恰当的位置,不能说我的画重要,开关也重要,因为有了画才留意到开关,我发现有钱人对开关很不重视,很粗糙。
嘉宾:我建议开关厂家找杨老师设计。
周力:如果见到的话我肯定会说的,我会说这样子不是太合适,但是你不能说他挂错了,因为毕竟国内很多厂家都是刚刚开始的,他收到这个作品之后,他开始喜欢已经很了不得了,然后再后面的就慢慢地调整,因为灯光是特别重要的,对作品来讲,尤其像我跟梁老师两个人的作品是比较细腻的。我们的灯光如果不行的话,晚上基本就看不到了。
梁铨:只要某个风水师说一句话,我们的作品全完了,然后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或者前面摆一个菩萨像什么的,全完了。
薛峰:我碰到过这情况,是我的表姐,我表姐以为我是他的他的表弟,所以他就用非常有意思的方式问我要画,他说家里厕所有洞,希望我的画把它补上,所以我就一直没给,她住深圳的。有一天她去上海博览会去到我们画的展位跟我老板说想买一张薛峰的小一点的画,结果我老板不认识她,结果她电话给我说你有表姐过来买画,我说嗯,好象有这个可能,我于是就跟她联系,然后就确定,她很高兴,买了这个画之后在家里挂了一年,后来一次房子请了风水师,我当时跟表姐说过你不能后悔的,但是那个风水师那次去我表姐家里说觉得这个画还是画得不错的,这人应该有点名气的,就是这个抽象画有点太抽,看不清前途,这个前途可能就会影响到你家的风水。风水师一走我表姐非常紧张,马上给我电话,就把它接走了。我们喜欢听八卦的故事,希望这张画有发生故事,像这种都是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的,特别生动的故事。我常常都把我的画挂到正确的位置,我希望它可以不正确,可以看到我的另一面。
主持人(顾灵):威廉姆尔斯??就说过不要再家里放既不好看又没用的东西。既然说到审美的问题,我们一直可能会非常粗暴地划分视觉和艺术的区别是什么,就是设计是有功能的艺术,艺术是没有功能性的。然后会特别简单地定义所谓的装饰性是什么,包括前段时间微信上特别火的去讨论中国审美的微信的帖子,《铿锵三人行》上面窦文涛也讨论过这个事情,说中国的审美甚至是在一线城市在上海街头都会看到设计得特别丑的海报什么的。
今天几位老师都或多或少谈到了审美的话题,虽然不是以这么大的话题去切入,但是能不能给一些实操层面的建议?比如说前面我听到薛老师和现场的观众交流,观众在问我们怎么去评判一件作品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是美的还是不美的,除了多看展览、多读一些书之外,几位老师有没有实操层面的建议?包括你们会怎么样去看一件作品比另外一件作品是更好的?
薛峰:每年有新的学习内容进来,我最近发生的变化,就是很挑剔,就是我不能有一件多余的东西,这就跟我刚刚讲的极简的那句话的口号对我的影响很有关系,我不断在学习。但现在一个具体的事情,我过去只是去看画、看展览、看博览会,看完之后跟他交流这张不错、那张不错,可能会有很多张不错,但自从有一天想掏钱去买一张自己喜欢的画的时候,当去买画,我觉得喜欢我才会使我的钱包发抖,掏钱去买那张画,那我觉得在这里面就起到了很本质的变化,在这个时候在展厅里面我只想看到一张,我想买的那张是好的,但这个买我是可以假设的,我喜欢但我买不起,但我看到小的比如就有一种特别的好感,会感觉它好象从体量上来讲很容易的带走,所以我就在思考,当我想去买这张作品的时候,和我泛泛看这些作品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还有刚才讲到审美,我觉得审美这个词比较大,说小一点的话趣味也是比较大。所以这里面可能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是否符合我的感受。比如有时候我自以为是在专业圈里面的,但有时候我也会看到一个东西会对它有某种很强烈的表达,可以我身边人说你怎么也有这么土的时候,其实可能我对这个东西有一种情感,比如我小的时候喜欢一个人,他身上有某种类似的东西,这种情感给带进去了,它也导致了我对这个东西发生了另外一种情感上的变化。也有比如之前马云跟王中军在买古典绘画的时候说中国人有钱怎么这么土呢,但是后来发生变化了,他去香港穿着布鞋看展览,买了谁的画,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出现的某种现象。
梁铨:我有时候会点画,我一般都是收的小的画。以我的经验,如果有钱的人,我建议他们在比较好的有信誉的画廊里面买比较贵的作品,因为一般贵的作品不大会吃亏,越是想买便宜的又好的画,肯定会上当受骗。
还有一点就是多积累视觉经验。薛峰一般起码看两百个展览,其实不多,一个星期周末起码可以看三五个展览,你展览看多了,你眼睛积累了一定的视觉经验以后,你会自然而然地进入。
周力:我觉得还是要多看,就好象中国人目前喝红酒是最厉害的,喝的全是好酒。多看一些好的展览,巴塞尔过来是件很好的事情,它基本上吸收了各个好的画廊,一些作品不能说它代表了所有内容,但是至少呈现了一种面貌,刚刚说的有一些古典特别差的肖像画,他也知道目前当下好的作品是什么样的,他也慢慢在收藏那些作品。多看、多听,自己尝试,花钱买的时候他可能会思考得更多一点。
梁铨:我去年有一个朋友跟我介绍一个香港有钱买家,很有兴趣,然后了解以后,他说我不能买你的画,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你的画太便宜。他说他不缺钱,他说我只买一百万以上的画,他不缺钱、他又不是非常懂,所以他相信价格是对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人很聪明他才有钱,我听他这句话我觉得心服口服。
薛峰:我刚才听周老师太讲看好的展览,我昨天看到一本书写到一句话,我想在周老师的基础上再讲一下,我们只说意义,觉得好是因为看了不好的展览之后,由于比较,我们知道好的更好。好的文章、好的小说也看、坏的小说也看,看了坏的小说,就知道写得好的那一本有多好。所以我觉得可能在这样一个比较当中你会发现你想要的那些东西。
周力:但是给不懂的人给他不好的他也以为是好的,为什么带学生下乡的时候就先去了那些地方,头一年是去的上海和苏杭,但后来才去了山西,山西是中国传统文化这块最好的地方,看了这些以后再看这些赝品的时候他就根本看不下去了。
薛峰:了解这些艺术信息的时候,他需要有一个平台,比如我们理解的平台,比如美术馆、画廊、其他艺术空间,哪一个艺术空间是我们所选择的,这可能是在我们已有圈子中所形成的选择。所以如果周老师刚才说到看好的展览和艺术作品的时候,不知道深圳有没有这样的信息,比如香港、上海就有展讯的发布。顾灵可以介绍一下深圳的美术馆和画廊。
嘉宾:艺术深圳的公众号有不定期地推送展讯。
主持人(顾灵):展览肯定是接触原作,然后你在现场去感受这个作品第一手的渠道,这是不用说的,可以看视频,网上有很多视频,可以看图文推送。但是都没有办法和真的在展览现场亲身去体验,尤其如果你不在现场体验这种作品你就没有办法感受到的。深圳虽然现在总体的展览量不多,但是在越来越多,但是现在空间确实不多,画廊可能刚开不多久,我都不知道有什么画廊。深圳有一个博物馆、有一个美术馆,但深圳美术馆都做得比较古典。还有周老师的盒子艺术空间是非常频繁的,一直都有展览。梁老师上次在深圳也是在一个厂家的半个人、半公共的空间里,所以希望深圳多半一些第一手的展览。我们最近看了一个在OCT的B10,有一些深圳本土艺术家的作品,也有北京、上海其他艺术家作品,还有两件周力老师的作品。因为大家在深圳离香港比较近,也可以去香港看看展览,香港西九龙的视觉艺术博物馆,他们虽然还没有正式开馆,但是有一个临时的展馆。有大量的国际一线的画廊在香港设有点。但是其实如果接触第一手可能还是看一些艺术媒体和网站,国内也有一些印刷的出版物,也有媒体推送号,都可以看。具体的回头我们再说。
我想追着前面关于怎么去评判一些作品好不好,再提一个问题,提完这个问题看一下老师之间有没有问题。前面说看一些作品的时候是直接地所谓地感觉这个作品,还是去了解它的上下文,去了解它的语境,举个例子,最近余德耀的个展,它其实是摄影,他去画他那些老的收藏的家具,但是他的摄影有非常强的绘画性,很多观众在现场看那些摄影的时候,包括它的尺度也是一个平均的绘画的尺度,很多观众都会以为那些是绘画,直到他们走出展厅之后,看了那个文字介绍,他才知道这些是摄影作品。可能在座观众在去看展览的时候也经常会有一个疑问:我是要先看展览和艺术家的介绍我再去看作品呢,还是我最好什么都不了解,把自己放空再去看作品?但是这两个东西之间我觉得又不是完全矛盾的。也没有办法完全去隔离开,你说单纯去感觉一个东西和通过一些信息或者理论的了解,知识性地消化一件作品,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我很好奇几位老师在看其他作品的时候,是怎么看的?包括薛峰老师今天讲的主题也是观看的方式。我们就可以再稍微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薛峰:我每次进去之前先扫一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会先选出我想继续看的作品,然后我就到我选择的那几幅画前面,因为我在扫一圈过程中会拿手机把那几张拍下来,这是我能说清楚的观看方式。刚才顾灵讲的是先了解背景再看或者先看之后再了解背景,我想可能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求。你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你也可以按照不一样的方式去尝试一下。
梁铨:我觉得看缘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你了解你朋友的画你会深刻理解他,你如果不了解,你感兴趣,你再了解一下,也会深刻地理解他。我在台湾碰到一个女孩子她跟我说买衣服说我衣服很多,我说你怎么买衣服,她说我看那件衣服,如果我当天晚上还在想那件衣服我就去买,如果我不想了就不去买了。画画也是一样,你看了一幅画,当天晚上还在想,就可以再深入去了解一下这幅画是怎么回事。
周力:做了太多的背景资料的搜寻之后去看展览,不是太好。因为它会影响到一个直观的判断,最好是先自己看,看完之后如果有兴趣的话再去找,然后再回头看,可能会更有直观、全面的理解。因为背景资料太多会先入为主,就会觉得原来是这样子、他画的是什么。
薛峰:我有时候看到一件好的作品,但我不知道是谁,结果我就会特别把这个名字给拍下来,回去之后继续做功课,把它整个作品给调出来看一下,然后你会发现他的整个作品其实都是相遇过的,一件现场作品他让你重新关注这个人,这是经常展览的时候会碰到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比如我现在选择看展览是有种挑,因为我看了很多展览,所以会有这种直觉这种展览我想看一下那个展览我不想看,可能有些展览我在图片上了解一下就可以,但事实上我们在看一个印刷品或者媒体的展览,你是感觉不到现场最近距离的启发,因为图片始终是图片,它是一个虚假的感受。但我在这里面选,可能这里面跟我已有的专业认识有关系,我的这种专业认识它又取决于我所看到的经验的总和,所以我的认识都是我看到的那些东西,如果我没看到的,我还不具备这方面的经验,也许我会和一个很好的展览擦肩而。所以是你的时间决定了你的选择。
还有一种,我路过了这个画廊,但我一看到这个作品我感觉马上有一种反感,我就经过了,这也有。那我怎么去确定这不是我要看的展览?这里面就是跟我的专业积累有关系,但我又说不清楚。所以我就对有朋友要去看展览,我特别想珍惜朋友的时间,希望在这个时间中能看到好的展览,但他们有时候发的朋友圈或者微信,这么土的作品他也发,就替他着急。其实他没有得到你所认为的比较高一点趣味的、气质的展览,所以每个人还是有自己的选择方式。因为他的认识来自于他所看到的、经历的。
周力:因为你是职业艺术家,所以这种训练是不同的,你不能要求那些路人的艺术爱好者。但是我觉得作品真的是要看原作,因为在照片上完全看不到细节,但实际细节是很丰富的,上面材料有很多,包括大的尺寸、装置,20多米,你看一个照片的时候啥都不是,但看现场的时候是两回事,因为人是在中间的。所以作品的原作给人的感受确实是大于图片的。
薛峰:圆桌有一种温度,你可以感受得到。
主持人(顾灵):看一下现场的朋友们有没有问题?
提问:各位老师好!刚刚听到薛老师的PPT,我有一个问题,我自己是学工业设计的,做的也是工业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刚刚主持人也提到,如果我们产品设计得好的话,首先要地方大家的审美。刚刚薛老师的PPT里有一些东西,因为我们专业有一句话,少就是多。越简洁越好越经典。薛老师在威尼斯看到一个展览是浮士德,他通过行为、声音、绘画来传达这个展品的意义。周老师的线条系列和梁老师的宣纸的空间画是很简洁的,这些简洁的元素来表达这个展品的意义。我就想问一下薛老师,能不能谈一谈多元素的表达艺术和单一元素的表艺术的看法?因为我是比较偏向于越简单的东西越难表达。
薛峰:这个问题有点大,因为顾老师这次在今年的几个国际大展都有参与,她对此做了一些梳理和报道,尤其是巴塞尔,还有雕塑实验展,你刚才讲的浮士德,本来我想通过顾老师,因为她对这个是有整体的,她会拿她们的学术去针对展览做解读,我觉得这个非常好。而我们在这方面的解读是比较自我的,或者比较个体的。所以这个方面有点不好意思了。
提问: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你要做一个很好的东西、很美、给人视觉冲击力很强,如果你用很复杂的色彩、色块、各种复杂的形态去表达的话,当然会跟人印象很深,但如果你有一个简单的点或者一个简单的方形,别人看到觉得真美,那就比较难一点。所以我想问一下薛老师,您对于多元素的表达,相当于刚才浮士德用声光电行为艺术各种元素来堆砌在一起,让人家感受这些展品的意义,还是像周老师和梁老师就是一根线条,一个拼贴画,这种表大会好一点?
薛峰:最简单的就是最丰富的。
提问:就是您跟我的观点是一致的。
提问:谢谢几位老师的分享,我是一个平面设计师,我比较好奇,因为我对艺术其实很外行,但是我对艺术家的思维很感兴趣,比如说您三位的作品可能后期会说是当代艺术、比较抽象,那可能一开始触动到你们的思维去进行创作的点有可能会是很具体的,这个具体的形象怎么最后抽丝剥茧到最后呈现的是一个抽象的作品,最后作品命名的名字是和你们最开始去思考的主题是相同的吗?谢谢。
本次直播到此结束,获取更多请继续关注新浪家居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