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精神|造梦者城市荣誉精英艺术设计沙龙
摘要:5月26日下午,在万科星火我们邀请了陈岩、王新时、王五平、谢财江、陈小虎五位设计师共同探讨“存在与精神”。
安藤忠雄曾说:“建筑一半依赖于思维,另一半则源自于存在和精神,即不可见之物。”“存在与精神”发生在艺术、设计和生活的内与外。而作为观念而存在的精神,我们的所见、所处、所做决定了我们的理解与创造。
5月26日下午,在万科星火我们邀请了陈岩、王新时、王五平、谢财江、陈小虎五位设计师共同探讨“存在与精神”。
造梦者城市荣誉精英艺术设计沙龙是由新浪家居与21造联合主办、深圳贰拾壹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皇朝石材为支持单位,集思想、深度、创意于一体的文化交流活动。
沙龙分为主题主讲以及论坛分享,通过艺术、设计、生活几个角度,结合每期主题,邀请1位设计行业中集思想、深度、创意于一体的设计师担任主讲嘉宾,4位行业内设计师担任论坛分享嘉宾,分享不同角度的思想与感悟。
陈岩
以新叠旧 | 以旧启新
精神在真正哲学的里,简单来讲,是生物体脑组织所释放的暗能量,我们人类神经的一种细胞思考活动,如果要上升到存在。第一个是物质的存在,哲学上精神是过去事和物的记录及此记录的重演,所以精神更主要的是思想的存在;第二个是记录以新叠旧式的暂态变化,物质相对比较真实,但人情绪变化的时候它在改变。而当下是人类最好的设计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第三个,开始重演,因为精神是以旧启新式的暂态变化。我们设计空间的时候也是一样。包括中国的老建筑改变,过了30年后他们未必认为这是好的东西,所以设计是没有标准的。
存在 | 存是存在,在是感知
内往外生,从内而外的去思考,作为设计师,项目本身定位的思考者,当然是从哲学开始。存在主义的形而上跟形而下,就是存跟在。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存在是偶然的,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存在发生的事物。所以任何事物在萨特的观点中,它是荒谬的,但是它是真实存在的。
建筑的创造是文化的记录
中国的建筑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你如果没有阴阳的定义,就没有现在的以人为本。吕彦直说:公共建筑,为民建筑精神之主要的表示,必当采取中国特有之建筑式,加以详密之研究。中式体系里的审美,比如透、留白、屏风;拿屏风举例,正面看透、转过来45度角时却不同,设计屏风45度角以及75度角的变化差异之大。但它是物理风格,也是精神风格,其实就是存在主义。这种变化思想的感受中,我们仍然在贡献,而西方只是表达了意境。
我想阐释量子方面的表达方式,表达得比较直白。这里面的家具,包括体系就是我们人类最早在洞穴里面的感受。用木头做了些像形对接的阴阳关系的体系,像容器的感觉。最后借用梁思成的名言,说建筑的创造是解决社会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不如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
新东方生活哲学的留白思考
我觉得作为一个好的设计师,首先必须是一个生活家,乃至是一个生活大师。所以我们当代设计师应当重视人的精神体验和个性、摆脱束缚。柯布西耶曾说过:“建筑,是最高的艺术,它达到了伯拉图式的崇高、数学的规律、哲学的思想、由动情的协调产生的和谐之感,这才是建筑的目的”。未来设计希望你们脑中一定要有哲学化,有哲学化才能成为一个设计大师,否则你只能作为一个设计从业人员。安藤说“建筑一半依赖于思维,另一半则源自于存在和精神,即不可见之物”。他表达的不是他的思维,而是希望在往后来看他设计的人,产生各异的思维,这是日本的解决主义观点。作为设计师不表达我的主观是欧式、日式、中式,我只做了一个空间,接下来由你们去感受体验。有意识地把自然的各种因素限定为光,通过这种极端的抽象的自然手法,实现了能触及人的精神根源空间。
论坛嘉宾分享
在建筑师王澍“造房子”一书中,“造房子”不仅指设计的美观性和指向性、更重要的是当中的灵魂以及存在的意义。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如何阐述设计的这一层面?
王新时
十几年前在中国设计界第一次提出来全感官设计,在做一个追求意境或者更高层面的东西。以前我曾说,情绪高于风格三万英尺,我们更多是被一些形式感或者放之四海皆准的美迷惑掉了。我一直在思考,做设计如果要从内而外做的话,必须要对一些基础材料或者特殊的工艺材料产生一些兴趣,然后去理解它,作为它承载自己情绪上的重要载体。说到王澍的造房子,造的是房子,但是我认为他是在用,造出来的房子给谁用,你希望去解决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是设计师都要去坚持的。在软装方面,更多是情绪上、意境上的营造,试图在心灵的某个层面跟人家达到一个频道的交接或者交流。做设计有时候就像我们做一个碗,这个碗可能是真实的存在,但是这个碗用来装什么,是可以我们一直去研究探索的,不同的场景可以装不同大小的东西,我们做了很多碗,最终是要碗中间的一部分,但是存在与精神,它和碗又是永远不可分割的。
陈岩
王澍我个人的理解,他想做中国的安藤。王澍觉得夯土墙比钢筋混泥土更有温度,更有文化的承载,所以用这个材料做中国富春山居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东方的文化跟艺术体系里面去植入它的人文空间,我认为已经很难得。所以我觉得在现在这个社会,尤其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个角度都要有思考。
对于建筑来说,它的精神层面与形式塑造有怎样的关联?
王五平
陈岩老师说要巨象一点,他在做画面、平面的过程中,基本上立面,然后一些东西出来,其实我做涉及的过程轴也是这样的。之后就情境化、添加意境,包括材料大概的关系呈现,这样做设计才是一个整体。我觉得我们以后学习的东西要很多,包括理解的东西也有很多。刚才谈了很多设计大师的观点,它是由内而外的,不注重外表,更注重内核,内核可能是我们现在当下很多设计师值得研究学习体会的地方,包括光的运用、材料变化。例如,屏风的光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的灯光下产生的变化是不一样的,当然这是一种高级别的设计。作为一个设计师,要深刻知道自己在哪个点的位置。但我们现在还是属于情境化设计的阶段,意境阶段要求对事物的理解和对辨证关系更高。我觉得设计做到一定阶段其实就是去风格、去空间的表现化。
陈岩
我觉得未来的追求,他们讲精神层面跟形式主导的方面,你已经表达到了。但是你在整个思想层面跟哲学体系没有的话,确实很难做到。像设计师琚宾在设计上这几年走的地方跟读的书都非常多,他其实就想在解决第三层问题,如何在室内空间做意境的问题,已经不单纯表达材料装饰面上,豪华度美感的问题,所以这是非常难得的。
在设计方面,建筑师安藤忠雄的设计一直饱受争议。那么,当现实问题的存在,与理想的设计精神违抗时,作为设计师该如何平衡?
谢财江
之前有很多建筑师,比如刚才说的安藤忠雄,包括贝聿铭,扎哈等等,他们很多的作品要做之前其实都会引起很大的争议。问题是,他们怎么坚持过来,他们确实有他们的一套理念,能够把他的哲学和思想传递给甲方。我曾遇到一个项目,比如在海边让我们理解一个度假酒店的呈现,如果我们去度假,它一定是回到很安静的感觉。但是有些时候往往甲方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应该是像某某商务五星的酒店来做。遇到这种与甲方冲突、违背的情况,我们通常会和他们一起去了解,一起去探索一些案例,为什么国内的建筑、主流的建筑风格都是如此,而国外大师的作品却干净利落,当你一个人站在那就能感受到他带来的精神。所以,通过这个过程不断去引导、磨合才会做出更好的作品。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如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们难以找到“存在感与归属感”,而在设计越来越主流的今天,设计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陈小虎
我从小在西北农村长大,小时候住窑洞。有一次回到老家,我还能清楚回忆起小时候在那里发生的一点一滴,哪怕是一个桌子、一个凳子。面对这种快的节奏变化,在社会环境下,我们设计师应该做什么。我前两年做过一个案子,叫未完成的设计。在这个设计里面,只完成了业主生活的必需品,就是比如床、吃饭的桌子,还有一些生活的必需品。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呢?我们要在这个城市生活几十年,包括小孩也要在这个城市生长,他可能是没有记忆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物质太过于富裕,我们没有办法像小时候那样,在一个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对每一个物件都产生情愫。所以我们就强调,当你在使用这个房间时,可能在旅行过程中,或者是在生活过程中发现一个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个雕塑、古董,都可以放置在这个空间中,往后的十年二十年这个空间会你丰富的痕迹。这是我对设计与城市当下生活发生关系的理解。
陈岩
西方有一个本书叫《城市胜利》,里面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城市的贫穷代表城市胜利的标志,所以我们很多城市化正在美化,他们为什么去考虑这个问题。原来的纽约差一点破产,后来出现了金融体系的救亡,慢慢形成了现在新的体系。纽约为什么破产?是因为缺少城市的贫穷观。所以在现代大城市中,每一个城市都千城一面。我们不能把城中村给毁灭掉,城中村解决着大量复合型问题,如果没有城中村,现在人才危机已经到来。
像之前提到的建筑师王澍以及建筑师安藤忠雄,他们身上多少都让我们看到一些设计师的孤独主义感;在现实情况下设计与现实相困扰的时,该如何解决?
王新时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我们不能拿客户的钱去玩自己的梦想。但是我自己的办公室,我想怎么折腾怎么玩都行。可以不断地根据我的人生经历、历练、时间轴的规划,因为它会不断地生长,不断地产生一些新的东西出来。但我们的受众客户群体也有孤独,有句话叫高处不胜寒。当天晚上凌晨三点跟客户说,我要给你设计一个双主卧,事实上,在当代社会实实在在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为了维护光鲜地位,回去同床异梦,所以就有这个理念想法。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