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问2018尖峰设计亚太奖,权威“盲评”作品说话!
摘要:经过近3个月的报名、参评、评审,2018尖峰设计亚太奖结果即将隆重揭晓!作为美国尖峰设计奖在亚太地区的化身,尖峰设计亚太奖的评选沿用尖峰设计奖的制度和方法,以达公正公平及权威。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4问2018尖峰设计亚太奖,从流程、规则、标准...
经过近3个月的报名、参评、评审,2018尖峰设计亚太奖结果即将隆重揭晓!
作为美国尖峰设计奖在亚太地区的化身,尖峰设计亚太奖的评选沿用尖峰设计奖的制度和方法,以达公正公平及权威。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4问2018尖峰设计亚太奖,从流程、规则、标准及评委了解本届评选。
1问评选流程
2018年5-6月,报名参评
注册成为尖峰设计亚太奖网站的使用会员——认证审核——作品提交——报名成功。
2018年7-8月,作品评审
每件作品随机发送给3位评委进行评审打分,取其平均分作为最终成绩,过程中,所有参评作品施行“盲评”。
2018年8月底,入围奖名单揭晓
2问评审规则
“盲评”,真正以作品说话。
此次2018尖峰设计亚太奖再度开启,最大的亮点就是“盲评”,并且是“双向盲评”,即主办方将评委和参评者的信息双双隐去,除产品本身以外,评委不知道参评者的企业或个人信息,同时,参评者也不知道产品的评分者是谁,最终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成绩。
盲评多用于学术评审领域,把参评者和评委姓名都隐去,请相关领域内的权威专家对其进行评审,以避免一些人为因素。本次尖峰设计亚太奖的主办方即是以做学术的严谨态度对待此次评选,尊重评审,尊重专业。对评委来说,没有丝毫来自外界的压力与顾虑,对参评者来说,也不用担心公平、公正的问题。
3问评审标准
综合评分,细化评分规则。
2018尖峰设计亚太奖的评审标准主要从外形与功能、创新性、对经销商与生产商是否有益、对消费者是否有益以及总评推荐等五个方面进行打分,其中,每一方面又细分数个小项,每小项1~5分。如在外形与功能方面,细分“整体设计的视觉吸引力”、“比例感是否协调恰当”、“产品表面涂装的美观性”、“产品使用材质的美观性”、“设计构想中是否对功能性有足够考量”等数个小项。
评审细则是评审打分的操作性依据,是影响评审效果的重要因素。因为综合评分因家居产品类型、功能等的不同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笼统的评审标准容易出现主观倾向性打分或人为操作,让评审过程流于形式。2018尖峰设计亚太奖强化评审标准细化工作,让评委评分有依据且便于操作,有助于提高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从此次评审标准来看,主办方非常注重产品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不仅要求设计的原创性和新鲜感,由产品所有者独立自主创作、设计完成,同时,也要求参评作品必须是在2017年1月以后生产并在市面上销售,对提升生产商的品牌识别度以及是否对消费者起到增益的效果。
4问评委身份
本届尖峰设计亚太奖的评委分别是John Conrad、Barry Dixon、Ellen S Fisher、黄小石、刘晓红、林作新、Mark Moussa、Campion Platt、Monty Simpson、Frederic Spector、Kelly Wearstler、王受之、严志明、朱小杰这14位海内外业界大咖(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他们分别是来自美国、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行业权威、专业媒体人、著名设计师和设计院校教授,由他们组成尖峰设计亚太奖的最强评审团阵容,为本届尖峰设计亚太奖坐镇护航。
因为尖峰设计亚太奖源于美国“尖峰设计奖”,因此在评审时一方面严格遵循原尖峰设计奖的规则和标准,另一方面综合考虑尖峰设计亚太奖的地域性及亚太地区的特色,跟当下市场接轨,因此在评审团中既有来自美国的权威专家,也不乏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著名设计师和设计院校教授。
2018尖峰设计亚太奖即将在2018年9月9日隆重揭晓,同时展会期间,4.1号馆C15还将上演2018尖峰设计亚太奖获奖作品展,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新浪家居后续报道!
(文/新浪家居)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