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ily梦百合:睡不着的中国人
摘要:难以想象,照片中的这些人居然生活在上海——号称“魔都”,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贝尔恩德·哈格曼(Bernd Hagemann)在网站的欢迎页面中写道,“那些人的平和、柔韧和顽强令我着迷,他们共同担起了中国复兴的重任。”
难以想象,照片中的这些人居然生活在上海——号称“魔都”,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贝尔恩德·哈格曼(Bernd Hagemann)在网站的欢迎页面中写道,“那些人的平和、柔韧和顽强令我着迷,他们共同担起了中国复兴的重任。”
leepingchinese,是德国摄影师Bernd创办的网站。Bernd曾在上海生活了6年,他经常到上海街头去拍摄那些在极端条件下打盹的中国人,放在自己庞大的摄影集中。他把这些打盹者分为“硬睡眠者”、“软睡眠者”和“群睡眠者”3种,并在自己的网站“睡觉中的中国人”上,登出了600多幅此类照片。
硬睡族可谓是瞌睡“牛人”,在各种奇葩的情况下都能入睡。在Bernd最受欢迎的前十张照片里,有一张是一个穿制服戴大檐帽的男人(臂上还有红袖套)在街边公园的长椅上睡觉,妙的是长椅中间有一个专门用来起隔断作用防止人躺卧的扶手,而这个大檐帽男人,居然生硬把身体架在上面,扭成S形,交叉双手,拉低帽檐,静静地睡着了。这哥们绝对是典型的“硬睡族”。
“软睡族”虽然也是在公共场合席地而睡,但似乎还稍微“讲究”一点,对舒适程度的要求较硬睡族高一些。比如有一位大货车司机,天气炎热,他索性把鞋一拖,在自己的货车底下拉了个挂钩渔网睡床,正好遮阳避雨,看似悠哉。还有位水产店的伙计则安睡在巨大的红色塑料盆里,虽然旁边的塑料桶里就是张牙舞爪的大螃蟹,但圆形的塑料盆跟摇篮其实差不多。相比硬睡族,他们还有点追求,被归入软睡族实在很合适。
两人以上集体睡觉就是群睡族了。有很逗逼的,两个应该是学生的男生在一个游乐场里的跷跷板上各睡一端,他们俩身高体重都差不多,正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睡得怡然自得。还有一张打工族在街边入睡的照片,照片里四个大人、一个小孩,也不知道是不是一家人,但却互相依偎,蜷缩在路边睡着了。
还有在报摊亭里睡,在公园假山上睡,在路边捡块石头当座位睡,在外滩以陆家嘴为背景靠着石栏睡,在建筑工地的砖头上睡,在肉铺上陪着猪肉睡,在菜市里就着南瓜当枕头睡.....
这些“睡着的中国人”,都有个共同的特征:从穿着和随身物品来看,他们大多属于城市中的草根阶层,在各种极端的环境下也能睡得如此沉着,说明他们的精力和体力已经消耗到了一定程度——也许他们根本没有条件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睡眠环境。
中国人是嗜睡的“东方睡狮”吗?从数据来看,显然不是。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最新睡眠调查结果,与往年相比,国人失眠问题的人数明显上升,2014年22%的中国人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到2015年上升为31.2%,有过失眠经历的人占比也从6.4%上升为的16.8%,高于发达国家的失眠发生率。
不少成功的人有着少眠习惯。据说爱因斯坦每天只睡1到3个小时,撒切尔夫人一天只睡4个小时,企业家的平均睡眠不超过6小时,让一天睡8—10个小时的人如何能与睡3—4个小时的人竞争?”
中国人经常是醒着,因为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穷忙族”为吃饭而醒着;“蚁族”为房子而醒着,“候鸟族”为未来而醒着……
工作、家庭、压力、疾病太多的牵绊让人想睡却不敢睡,不能睡,睡不着,慢慢地成为了“睡眠弱势群体”。然而睡眠其实是一种众生平等,人在睡梦中是一样的恬然,无论美丑、贫富、健康或疾病、高兴或伤心,都在睡梦中被流放于现实以外。
Mlily梦百合借关爱#睡眠弱势群体#公益微电影三部曲,以微电影的形式展示了当今社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的睡眠困扰,意欲唤起现代人对自身与家人睡眠状况的关注,重视睡眠健康,提高睡眠与生活质量。
男人篇
女人篇
老人篇
上天为了平衡生活中的很多艰难而给予了我们两样东西,希望与睡眠(伏尔泰语)。(本文图片来自sleepingChinese)
(新浪家居/曾佳琪)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