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目睹之室内设计圈怪现状 | 庄承浩专栏
摘要:进入家居圈10年了,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国内外设计师,对这个群体始终充满敬畏,他们多数才华横溢,拥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做事专注认真,有时执着到偏执的地步,但反倒让人更加佩服。但,因为自己愚钝,对于这个圈子里的一些现象一直都破难理解,今日一吐为快,...
进入家居圈10年了,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国内外设计师,对这个群体始终充满敬畏,他们多数才华横溢,拥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做事专注认真,有时执着到偏执的地步,但反倒让人更加佩服。但,因为自己愚钝,对于这个圈子里的一些现象一直都颇难理解,今日一吐为快,对事不对人,请勿对号入座。
提前离场的尊严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是曹丕《典论·论文》中的名句,我怀疑他是不是穿越到过当代中国,并混入设计圈,所以才有如此精辟的感慨。
记得多年前某个“XX十大设计师”演讲会上,笔者深深地体验了一回“设计师相轻”。演讲会最前排,是给“十大”留的座席,第一位设计师演讲完毕,就说自己忙,得马上离场;接着,第二位上场,也忙,讲完也离场;到了第十位设计师上场的时候,第一排已经空了。我得出一个结论:设计师都是牛仔,因为周杰伦说牛仔很忙。我不知道后面演讲的设计师,面对空荡荡的第一排有什么感觉;不过前面演讲的设计师也不用得意,因为他们演讲的时候,前排设计师不是在“亲切交谈”,就是在划手机。反正嘛,自己的演讲最NB,别人的都是狗屁。
相比之下,国外设计师就不如我朝大师们那么忙了。我之前所在的单位主办过一场设计师活动,请了比利时设计师Jehanne de Biolley演讲,她行程紧凑,本来演讲完就必须启程去机场,但听说我们后面还安排了两位国内年轻设计师演讲,就主动让助手改签机票,认真地听完两位设计师演讲,方才离场。
设计师彼此之间相互看不起,几乎存在于这个圈子里的每一个角落。最要命的是,公开场合,通常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私底下、背地里、熟人间,才会把别的设计师批得一文不值。
不做设计的设计师
在我眼中,做建筑、室内设计的人,至少必须具备最基本的专业技能。但最近几年,身边没有过太多设计经验或没接受过高等院校培养的天才设计师越来越多,他们之前的职业与设计几乎不搭界。经常在一些场合见到熟悉的营销专家、广告策划师、甚至媒体人、协会人士,递来新名片,我就会在心里嘀咕,不会是做设计去了吧——因为通常我都会见到新名片上书“XXXX资深设计师”。设计师也就算了,还资深、首席呢。
这类自学成才的天才设计师中的一部分,已经俨然业界大师,成为万千圈内年轻人偶像。我们经常能见到这类大师登上舞台,高谈自己做的项目,不断抛出让人瞪目结舌的观点,不断使用新鲜、前卫的词语,甚至到场秀自己的肌肉“明星照”——原来设计圈也有偶像派,着实让吾等佩服不已。
像我这般愚笨之人,对专业的东西始终充满敬畏,对这类天才设计师也只有五体投地的份了。
不问设计的年轻人
在一些设计大师分享案例、经验的场合,通常会设置提问环节,而最常听到的提问是:设计师怎么包装自己,怎么打响自己的名声。
跟一些年轻设计师交流,他们一般都比较焦虑,认为早年的设计师占了先机,稍微多做点包装与推广,就成名了。现在遍地是设计师,自己辛辛苦苦做设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冒出头来。
这个圈子已经越来越像娱乐圈,像体育圈,大家都想成为“大咖”,因为“成名的极少数”得到的收益和荣耀,远高于“无名的绝大多数”。行业对设计师的评断,不是这个人设计功力如何,他最近完成的项目怎么样,而是他的曝光量如何,拿过多少奖,做过多少次演讲,出过多少书,接受过多少次采访……
在我眼中,“设计”是个颇具神圣意味的词语,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们是美的使者,致力于让我们的居住环境更美好,让人们的梦想变成现实。但是,这个词在某些场合已经变质,如果有一天,“设计”都变成了“算计”,何处还能安放我们所有的向往?(文/新浪家居 庄承浩)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